奶爸日记第 21 天

17 天前(已编辑)
1

奶爸日记第 21 天

今天妇科医生来查房了,对老婆的产后恢复状态表示非常乐观,再次为自己选择月子中心而感到正确且庆幸。如果是我妈来照顾宝宝和坐月子,很大可能是顾及了宝宝就顾及不到老婆,一定是吃不好睡不好,矛盾不断。

上一辈人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位置,对后辈的爱不是看后辈需要什么,而是看她能给什么。农村的父母更多的是我把你养大了就好,不要指望我对你有什么托举。我对你最大的呵护就是我能自给自足,不需要孩子操心。

总能看到很多父母说,等我老了这些钱和家产都是你的。但是且不说这些家产和钱到底是正数还是负数,等父母辈老了,我也就是 60 左右了,我要钱也没有用了,大多数中式父母的给予和子女的需求其实是错位的。

  • 子女小的时候需要陪伴,父母说要挣钱给不了陪伴
  • 子女上中学需要耐心和细心,父母却只能给到学业的压力
  • 子女高考上大学了,需要指导和选专业,父母只能给出教师和医生这种统一的方案
  • 子女大学毕业了,择业需要帮助了,父母只能说 “我不会需要你自己想办法”
  • 子女需要钱来开启人生了,父母两手一摊 "我没有,你要自己想办法“

我并不是说一定要父母给钱,而是 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 真正的爱其实是考虑他需要什么,我该怎么帮助他,而不是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冠上一个为了他好的名号。比如小时候的陪伴,中间的细心,对未来的规划,其实他们不是不能做,也不是不会做,而是他们不想做,因为这不是他们需要的东西。


今天宝宝胀气又开始反复了,我买了胀气贴并且挂了周日的儿中心内科号,宝宝整宿整宿睡不着也不行。和 AI 聊了一轮,发现宝宝有一些胃食管反流和胃胀气,这两者互相影响。#胃食管反流 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因为宝宝胃部没有发育好,食道短,所以容易反流。而胃胀气又会加剧胃食道反流的发生。

老婆最近也很辛苦,为了宝宝吃得舒服她每次不仅要亲喂,亲喂完还需要再用吸奶器,因为宝宝吃不了,每次喂个奶前前后后得 1 个小时,实在是太累了,母乳亲喂真的很伟大。

最重要的办法就是严格区分时间,分时护理。

  • 日常护理 -- 减少诱因

    1. 少量多餐: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稍微缩短喂奶间隔,每次喂的量略减,避免胃部一次性过度充盈。
    2. 母亲饮食:母乳妈妈尝试减少食用易产气的食物,如豆类、十字花科蔬菜(西兰花、卷心菜)、洋葱、以及过多的乳制品。
    3. 益生菌:可以咨询医生,继续使用或选用针对新生儿肠道调节的益生菌,有助改善消化和胀气。
  • 吃奶中 -- 从源头减少空气吸入

    1. 喂奶姿势:采用半躺式或橄榄球式喂养,确保宝宝的头始终高于胃部。
    2. 正确衔乳:确保宝宝深衔乳,嘴巴紧密包裹乳晕,避免从嘴角漏气。
    3. 分段拍嗝:不要等全部喂完再拍嗝。 母乳喂养可以在换边时拍一次;奶瓶喂养可以在喂了大约一半时暂停,温柔地拍嗝,排出上层的空气,再继续喂。
  • 吃奶后 5-10 分钟 -- 排出上层空气

    1. 立即竖抱:喂奶一结束,立即、轻柔地将宝宝转为竖直姿势,可以让他靠在您的肩膀上,或端坐在您的腿上。
    2. 温柔拍嗝:空心掌,从下往上轻拍背部。目标是效率而非时长,拍出1-2个嗝即可。如果5分钟拍不出来,不必强求,继续保持竖抱姿势。
  • 吃奶后 10-30 分钟 -- 保持竖直,对抗反流

    1. 安静地竖抱:这是防止反流的关键窗口期。在拍完嗝后,继续保持竖抱或一个较高的倾斜角度(如您说的45度,但竖直效果更好),让宝宝安静地待着,总计20-30分钟
    2. 避免的动作:绝对不要在这个时间段内挤压宝宝的腹部。不要换尿布(除非必要),不要逗他玩,不要让他坐在摇椅或汽车安全座椅里(这会使他身体蜷缩,增加腹压)。
  • 吃奶后 30-60 分钟 -- 安全放下,平稳过渡

    1. 安全睡姿:必须让宝宝仰卧(Back to sleep)!这是预防SIDS(婴儿猝死综合征)的最重要方法。(PS: 美国儿科协会一直这么建议,但是中国好像 SIDS 发生并不多,所以我们会选择右侧卧防止反流呛住口鼻)
    2. 抬高床头:如果宝宝反流严重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,将婴儿床的床头一侧整体抬高15-30度(在床垫下垫东西,而不是在宝宝头下垫枕头),形成一个平缓的斜坡。
    3. 继续保持安静:这个阶段宝宝的胃仍在排空,避免剧烈活动。
  • 吃奶后 >1 小时

    1. “排气时间”:此时胃部基本排空,反流风险降到最低。现在是进行所有腹部加压活动的安全窗口。
    2. 可以做的活动:飞机抱, 排气操, 俯趴练习(Tummy Time):在宝宝清醒且有精神时,让他多趴一会儿,这不仅能锻炼颈部和背部肌肉,也能通过自身体重温和地挤压腹部,帮助排气。

从今天开始我会尝试这个策略。

  • Loading...
  • Loading...
  • Loading...
  • Loading...
  • Loading...